在黨的誕生地,我們如何踐行雷鋒精神
來源: 發布時間:2023-03-06
《文匯報》3月4日特刊報道
在黨的誕生地,我們如何踐行雷鋒精神
這幾天,張志勇大清早就“鉆”進20余平方米的“學雷鋒工作室”,搬運熱心市民捎來的物資,按類別消毒分裝。再過幾天,這位“上海阿爸”將再度帶領志愿服務團隊前往2700多公里外的云南,對口幫困助學。
“能幫一個是一個?!?0年來,滬滇兩地他往返了無數趟。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在全國開花,已建起27支團隊,帶動1000多名志愿者參與學雷鋒志愿服務,直接資助學生累計超過800多人,累計捐款360余萬元。
馬不停蹄的他,獲得全國最美志愿者,去年獲評第七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。他的公益服務社,也集聚起越來越多志愿者和愛心資源,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。
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,也是全國開展學雷鋒活動60周年?!白鳛橹袊伯a黨人精神譜系重要組成的雷鋒精神,隨著時代的發展表現得更深層、更廣泛?!鄙虾J兄驹刚邊f會理事張祖平這樣注解:從當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延續到如今的志愿服務事業,雷鋒精神注入新時代內涵,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上海發揮在全國領先的學雷鋒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優勢,構建起“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統籌規劃、志愿服務指導中心組織實施、志愿服務隊伍各展所長、學雷鋒志愿服務站點承接落地”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運行體系,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學雷鋒志愿服務雙向融合提升。截至去年底,“上海志愿者網”實名認證注冊志愿者超過600萬,比2021年增加70余萬人,活躍志愿者達到129萬余人。志愿服務項目50余萬個,項目總時長7億多小時,營造出“雷鋒精神,人人可學;志愿服務,人人可為”的濃厚氛圍。
“戰時”轉“平時”,雷鋒精神永不過時
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雷鋒精神永不過時。
就在上月20日,南京路街頭出現一頂頂紅帳篷,帳篷下一群身著“橄欖綠”的武警官兵忙著補鞋、理發、量血壓。這是武警上??傟爤糖诘谒闹ш犑嘘牎袄卒h班”開展的“為民服務日”活動。在上海市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座談會上,黨的二十大代表、該中隊指導員楊澤楠說,知之深,則行之篤。新時代“霓虹燈下的哨兵”正延續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為民服務的光榮傳統,堅持開展志愿服務,軍民一家、不改本色,將雷鋒精神代代傳承。
今年,也是全國最美志愿者陶依嘉受此感召走上南京路,志愿服務群眾的第42個年頭。1982年,她和5位民兵團員推出第一輛為民服務小車,為過往行人免費量血壓、稱體重,從此風雨無阻。
無數志愿者,見證了上海學雷鋒志愿服務的發展?!爸驹阜?,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,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居民對精神文化和社會服務的需求急劇增長,出現萌芽并發展起來的?!睆堊嫫秸f。上世紀80年代,廣大志愿者就是依托“學雷鋒”活動以及“五講四美三熱愛”等活動的開展。然而那時,志愿服務群眾參與面較窄,服務手段、項目、對象相對單一。
經多年發展,特別在最近十余年,上海學雷鋒志愿服務從零散化向系統化發展。2011年,上海市文明辦設立志愿服務工作處,牽頭協調全市的學雷鋒志愿服務工作,構建起文明辦、民政、團委、教育、衛生、文化等相關機構協同發展的體系,志愿服務從“戰時”向“平時”轉型。
同時,志愿服務法制化進程取得明顯成效。2009年4月,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《上海市志愿服務條例》,2019年進行修訂。
陣地建設成效顯著。16個區全部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、志愿服務指導中心,221個鄉鎮(街道)全部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、社區志愿服務中心,6007個村(居)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。上海志愿者網和上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服務平臺同步建立,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聯動的生動局面。
志愿服務體系逐步健全,“一體、兩翼、兩中心、一團”的組織架構建立起來:市文明委統一領導、市文明辦統籌規劃協調指導、市志愿者協會聯絡各方壯大隊伍、市志愿服務公益基金會募集資產多元支持、市志愿服務研究中心理論研究智力支撐、市志愿服務培訓中心常態培訓服務保障、市市民巡訪團收集民意建言獻策。
上海的志愿服務,也成為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,加強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?!爸驹阜绽砟罡由钊肴诵?,市民群眾參與熱情更加高漲,社會各方關心支持的氛圍愈加濃厚,志愿服務工作推進體系逐漸完善。不僅提升內涵,同時在組織管理、項目運作、保障機制等方面有了全面性、系統性完善?!睆堊嫫秸f。
擎旗自有后來人,新時代“雷鋒”涌現
“雷鋒出差一千里,好事做了一火車?!痹诶卒h精神鼓舞下,雷鋒式先進典型閃耀申城。自2015年以來,上海已有11個集體獲評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、11名個人榮獲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;上海獲評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“四個100”先進典型獎項總數位列全國各?。ㄊ?、區)第一,達154個,他們以實際行動生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。
楊懷遠挑著扁擔,從24歲挑到62歲退休,“我對扁擔太有感情了,所以退休的時候,我晚上做夢還在為旅客服務”?;仡櫼簧?,他說自己只做了兩件事: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,和向雷鋒同志學習。他先后22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,牢記黨的宗旨“為人民服務”,以及自己“為人民服務到白頭”的承諾。
擎旗自有后來人。全國最美志愿者鈕駿,最初作為上海市兒童醫院醫生接觸到白血病孩子——小小年紀面對化療、骨穿,蠟黃的小臉痛得直冒汗珠,卻只是咬牙問醫生:“叔叔,能不能輕一點”。鈕駿心里發酸,萌生出組織募捐義賣的想法。從讓一個患兒微笑,到讓一群患兒微笑;從自己做志愿者,到帶領大家一起做志愿者,他共組建63支志愿服務隊,每年組織志愿服務200余場,1.5萬人次志愿者參與,讓患兒每天都有志愿者陪伴。
得到過他人關愛,也要讓愛灑滿人間。全國最美志愿者王森7歲因車禍失去整條左腿,社會溫暖幫他走出心理困境。他長大后參與策劃“與你同行”助殘志愿服務項目,還發揮規劃師專業優勢,將規劃院志愿服務與城市無障礙建設相結合,城市“無障礙”“有溫度”。
為幫助更多殘疾孩子,高位截癱的房金妹成立興家殘疾人子女義務輔導學校,坐著輪椅為學校奔波,把課程輔導無償送到服務對象家中,創新送教上門、助殘助學等模式。
全國最美志愿者毛俊,2010年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后,組建“鑫青年之家”金山區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團隊,推動金山區非血緣造血干細胞“配對有效率與捐獻成功率”的兩個“百分百”數年保持全市領先。他們的點點星光,點亮了整座城市。
“陣地雖小精神大”,雷鋒精神埋下一顆顆“種子”
崇明區豎新鎮前衛村,上海雷鋒事跡展覽館,一場學雷鋒活動正在開展:參觀雷鋒展、講述雷鋒故事?!捌椒捕謧ゴ蟮囊簧薄坝篮愕木瘛钡榷鄠€板塊,生動展示不同時代的好人好事,詮釋雷鋒精神的時代意義。2009年這里建成開館后,吸引超10萬人前來參觀,走近雷鋒、學習雷鋒。
據不完全統計,全市目前共有雷鋒事跡展示館、雷鋒公園、雷鋒驛站、雷鋒廣場等弘揚雷鋒精神的文化地標逾百座,遍布城市大街小巷。
“今天的志愿者就是雷鋒精神的化身,服務站點成為‘學雷鋒、做好事’的陣地,志愿服務項目保證了學雷鋒的常態化、專業化?!逼┤缙謻|新區的上鋼社區“雷鋒驛站”,由世博會的志愿服務站改建而成。在問詢服務基礎上,嵌入語言翻譯、小修小補等服務,還建起一整套規章制度,成立黨支部,聘請雷鋒當年連長虞仁昌為名譽站長。除志愿者日常值勤,每逢周末街道還組織為民服務隊,在驛站周邊設攤服務。
遍地開花的雷鋒驛站成為雷鋒精神的一顆顆種子:“驛站雖小,平臺很大;陣地雖小,精神很大”,有志愿者這樣感悟。
鐵路上海站“心尚”雷鋒服務站,自上世紀60年代成立至今,堅持服務南來北往的旅客。今年春運“上新”了春運志愿服務行動:如增添集售票、改簽、退票于一體的“一窗通辦”專區;隨處可見的“銀發通道”“銀發窗口”……“變”與“不變”中將雷鋒精神融入細節。
無獨有偶,中共一大紀念館,第四批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示范點,也是市級志愿服務基地。其“學雷鋒服務隊”1993年成立,2018年更名為“黨的誕生地”志愿服務隊,是市級志愿服務總隊。眼下,“黨的誕生地”志愿服務隊服務總時長超11.3萬小時,接待服務觀眾逾200萬人次,為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注入新活力。
國歌展示館,第七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,市級志愿服務基地。這個全國首家以國歌《義勇軍進行曲》為主題的展示館,以“國歌之星”志愿服務隊伍建設為抓手,策劃開展各類主題活動,推出學雷鋒文獻收藏展等精品展覽50余場。打造國家級志愿服務項目“國歌故事進課堂”,將紅色網絡課推送至各地,受益人次逾30萬。
加強保障支持,雷鋒精神融入日常、化作經常
近年來,市文明辦、市志愿者協會不斷加強志愿服務保障和支持,發展壯大學雷鋒志愿服務隊伍,讓學雷鋒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風,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、化作經常,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力量。
市文明辦志愿服務工作處處長、市志愿者協會秘書長俞偉介紹,上海除了加強陣地化建設、持續改善硬件設施外,志愿服務不斷加強信息化管理,助力服務績效提升?;鶎又驹阜罩鸩叫畔⒒?,志愿服務實體網絡和信息網絡無縫銜接、線上資源和線下資源充分整合,促進了志愿服務管理的精細化水平。
同時,各區積極探索“互聯網+志愿服務”功能,在指尖平臺開展志愿服務宣傳,創新“公益寶”“微心愿”等線上線下資源整合平臺,開發既對接“上海志愿者網”又嵌入區域志愿服務資源庫的信息交互平臺,便于志愿者和市民了解志愿服務文化和便捷參與志愿服務,從“生活化”“數據化”入手,使志愿服務供需對接更加精準,志愿項目接地氣、聚人氣。
在上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服務平臺,無論市級還是區級平臺的供給單、需求單及資源供需對接項均實現了50%以上的增長。俞偉說,從中看出,條線資源配置更加接地氣、聚人氣,供需之間匹配度、契合度持續提升,實現了志愿服務資源下沉和服務效能提升,“供需緊密對接,群眾在哪里,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”。
這也帶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感受度、參與度、滿意度提升?!渡虾V驹阜瞻l展報告(2022)》顯示,市民、志愿者對2022年以來志愿服務的感受度達到95%左右,滿意度也達到90%左右;在日常志愿服務中,市民和志愿者的參與度分別超過七成和九成。
去年,上海志愿服務進一步強化激勵嘉許,推動《上海市學雷鋒志愿服務激勵嘉許實施辦法(試行)》在基層落地見效,完善評選表彰、宣傳激勵、信用激勵、關愛幫扶、保險保障、禮遇優待、項目資助“七位一體”的激勵嘉許機制,指導各區制定相關辦法。譬如,實行志愿者星級認證,將累計志愿服務時間大于50小時的183萬名實名注冊志愿者納入市信用平臺等。
志愿文化深入人心、融入生活,志愿服務人人可為、處處可見、時時可享,雷鋒精神在這座城市蔚然成風。